患有视障的儿童无论看远或近的物件时都可能会感到模糊不清,也难以清楚看见别人的身体和面孔,所以他们与人缺乏眼神接触,平时也较少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。由于视力模糊,有时连在眼前出现较大或移动的玩具也不感兴趣,或要将物件放在眼前极近距离观察。他们对于强光有不同反应,可能特别注视,亦可能会因感到不适而逃避。而失明的儿童,甚至对强光的照射也不会眨眼作反应,或会经常用手指插眼睛,以得到感官上的刺激。
走动能力:
由于视觉的障碍,孩子看不清,甚至看不见周围的环境,所以他们在空间移动时,会显得较为犹疑,也较难学会走路。他们走动时,往往需用双手或脚来探索,以分辨方向及避开障碍物。透过学习和经验的累积,他们也能利用听觉、嗅觉、前庭、本体感及一些辅助工具(例如手杖)来帮助掌握所处的环境状况,改善走动的能力。
手部功能:
视觉的障碍直接影响手眼协调,以致小肌肉发展也较慢。孩子往往需靠听觉、触觉、前庭、本体感、嗅觉及味觉等来获得讯息及学习。他们往往有害怕触摸物件及走动的情况,以致影响他们进行日常活动。
语言沟通:
视障也会影响孩子的语言发展。视障令孩子未能清楚注视父母的面部表情,因而阻碍了孩子与父母的眼神交流及其他非语言沟通,例如面部表情及身体语言的运用。由于对环境欠缺安全感,他们的沟通亦会较为被动,影响了早期的亲子关系和社交互动。患有视障的儿童因为较难掌握词汇及概念,他们通常有语言发展迟缓的情况。适当的体验学习及多感官引导,有助提升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。
认知及社交发展:
患有视障的幼儿较少主动探索周围环境,因此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及认知发展。一些需要透过视觉观察学习的东西,他们则须透过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(例如听觉、味觉和触觉)去接触及认识。纵使早期认知发展一般较迟缓,患有视障的儿童并不一定有智力障碍,部分儿童仍可达一般人的智力水平或发展出个别的强弱项。至于社交发展方面,他们容易因为视障的问题而影响了早期与父母的互动经验,以致影响到人际关系及安全感的建立。与朋辈相处时,他们亦较难透过观察来明白人际间非语言的沟通讯息,借此调节自己与人的互动模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