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雪球App,作者: 勇敢的长颈鹿,(https://xueqiu.com/6592527163/88702158)
华为和格力,同为中国制造业最优秀的代表,虽然从所处的行业来说,八杆子也打不着,将两者放在一起比较显得有失偏颇,但他们在某些方面确又惊人的一致,比如对专业化道路的坚持,又比如对产品品质的极致追求,然而他们又是那么的不同,从领军人的性格就可见一斑,任正非低调沉稳,董明珠张扬霸气,华为与格力的对比,注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。
从16年两者的年报来看,华为营收5115亿,格力1083亿,华为的体量几乎是格力的5倍,从净利润来看,华为371亿,格力154亿,华为是格力的2.4倍。一个有趣的事实是,虽然行业不同,但两者毛利都在40%左右。制造行业40%的毛利,这体现了两家企业在各自行业的领导地位。
一:关于研发费用
通信行业作为一个技术为王的行业,技术的进步演进一日千里,在新技术层出不穷的情况下,企业为了能够跟上技术进步的步伐,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发。16年,华为的研发费用高达764亿,占总收入的14.6%。格力未公布16年的研发费用,但根据14年公布的数据测算,50亿应该是一个比较靠谱的数据,占总收入的5%。不仅仅是华为,通信行业几乎所有的企业都面临巨额的研发费用支出压力:
这里引用华为CFO孟晚舟对华为研发费用的评论“华为从不追求当期利润最大化,保持对未来的持续投入。人们看见了我们在经营上的成功,没看见我们在冰山下的努力。过去10年,华为累计投入2400亿元进行研发创新,17万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高达45%。未来几年,华为每年的研发经费会将超过100亿美元,其中15%-30%投入基础技术研究和创新。用今天的钱,建明天的能力。”如果格力的研发费用提升至华为的水平,成本费用将多列支96亿(假设全部费用化),这几乎就将吞噬掉其一半的利润。在笔者看来,研发费用的高低,尽管体现了企业的雄心壮志,但起决定因素的仍是行业本身。空调行业的技术进步显然远远小于风起云涌的通信业,格力5%的研发投入已可算行业翘楚,高比例的研发费用已经成为吞噬通信企业利润的重要原因。
二:关于人工成本
根据16年财报显示,华为雇员费用达到了惊人的1219亿,按照17万雇员计算,平均人工成本高达71.7万!你没有看错,人工成本占到了总收入的23%!不仅在中国,华为的人均薪酬放到世界也算一流。
相比之下,格力的员工则显得“寒酸”得多,16年格力“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”为56亿,按照7.1万员工计算,平均下来不到8万,在加上其他一些福利,估计在10万左右,也就是说养1个华为的员工就可以支付7个格力员工的工资。所以说啊,人比人,气死人。如果格力的员工也拿那么高工资的话,格力需要再增加350亿的人工成本,早就亏的找不着北了。作为一名华为的员工是幸运的,但是从企业来说,人工成本几乎为刚性成本,上去容易下来难,一直背负这样高的压力,怪不得任正非那么强的忧患意识。格力的人工成本保持在合理区间,未来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。
三:关于多元化
关于格力的多元化,外界已有颇多评论,空调业的天花板喊了那么多年,当中国空调产量占到全球总产量的70%以上,格力空调占世界市场份额30%的时候,天花板其实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。时光回到五年前的12年,那一年,华为实现收入2202亿,格力1001亿,华为仅是格力的两倍,随着华为在消费电子业务上开辟了另外一番天地,华为的体量也不断的膨胀,消费电子业务已经占到总收入的35%,成为了另外一个支柱,与格力在营收的差距也不断拉大。看看华为消费电子业务崛起对营收带来的影响:
格力的多元化,笔者认为势在必行。但是,从历史统计数据来看,多元化成功者凤毛麟角。一定是相关多元化才有更大成功的几率。笔者相信在董明珠的带领下格力的相关多元化战略一定能够成功。
四:关于国际化
格力85%的营收来自内销,而华为国际收入却占到了55%
平心而论,格力似乎还算不上一家国际性企业,国际化的滞后多年来成为被抨击的对象,未来希望看到格力在国际化的道路上步子迈得再大一点。
五:关于估值
华为至今仍未上市,如果按照中兴通讯截至7月13日的估值水平(剔除计提损失,此处偏保守),给予26.4倍市盈率,则华为市值刚好接近1万亿,格力则接近2500亿,从纯粹投资的角度来看,笔者更喜欢简单的行业和简单的企业。1万亿的华为和2500亿市值的格力,你如何抉择?希望看到雪友们的选择。
注:本人长期持有格力股票,分析难免不客观,据此操作,后果自负
$格力电器(SZ000651)$美的集团(SZ000333)$中兴通讯(SZ000063)$ @今日话题